米乐M6(官方)网页版在线登录
10年专注环保设备研发制造 环保设备系统设计\制作\安装一条龙服务
全国咨询热线:400-651-4339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案例 > 案例展示三

米乐M6官方网页版在线登录关于印发杭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作者:小编 时间:2023-11-15 15:06:55 点击:

  各区、县(市)经信局(发改经济局),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经发局:

  根据杭州市“十三五”规划体系安排,市经信委组织编制了《杭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浙江省、杭州市“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为认真谋划杭州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国制造2025杭州行动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1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销售产值616.96亿元,实现增加值155.65亿元,占全市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5%,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有序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我市半导体照明检测、工业流体节能、激光在线分析技术与装备全球领先,余热锅炉、离心泵、深冷分离、微电机、交流伺服电机、静电脱硫脱硝除尘、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膜法海水淡化等产品与装备全国领先。

  集聚特色逐步显现。高新区的环保监测仪器、节能环保服务业,余杭区的节能泵、节能锅炉等产业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临安、桐庐、富阳等地在节能照明产品、金属废料回收、环保发电等领域形成较强集聚。

  商业模式创新突出。杭州信息经济崛起有力地带动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全市在能源在线监控、环境应急监测、农村污水在线治理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创新的技术、产品、设备和服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十二五”期间,新增上市公司4家,累计达到8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0余家,为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增添了发展活力。

  杭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总量增长不快。部分企业受市场需求影响增长乏力,产业总量未达到预期目标。二是产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以创新为主导的发展动能还未形成。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偏弱。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带动性还不够强,节能环保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比较滞后。四是政策支持与市场监管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总体要求,以科技创新改进供给能力,以推广应用扩大需求水平,以政策监管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努力将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杭州市的支柱产业。

  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推进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装备、产品及服务,集中资源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布局,加强集聚。充分发挥各地产业基础和优势,科学协调节能环保企业空间布局,促进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集聚。

  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强监督管理,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到2020年,构建高端化、智能化、集聚化、品牌化的产业体系,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业发展规模。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工业销售产值达到780亿元,年均增长5%,增加值达到208亿元,年均增长6%,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杭州市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技术研发水平。培育一批技术引领型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新建3-5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点企业培育。到2020年,培育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2-3家,10亿元的企业20家,全市节能环保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0家以上。

  产业集聚程度。建设布局1-2个优势明显、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基地。形成2-3个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备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

  根据杭州市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重点发展节能降碳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节能环保服务业、互联网+节能环保五大领域。

  大力开展节能降碳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进一步加快推进高端节能装备与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

  节能技术装备。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专用伺服电机、机械手臂专用伺服电机、直流无刷电机(风机)、余热锅炉、高效锅炉、余热利用发电汽轮机、节能泵与换热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装备和产品。加快突破典型机电产品节能技术、低品质能源利用透平机技术、亚临界汽轮机技术、垃圾焚烧及生物质锅炉设计制造技术、海水淡化高压泵与能量回收技术、高效换热通道设计制造技术等。

  半导体照明产品及装备。打造包括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产品、检测技术及生产设备和配套材料在内的完整半导体照明产业链。重点发展高亮度白光芯片、智能照明系统、高品质灯丝灯、户外灯、可调驱动电源、智能检测设备与智能生产线等产品和装备。重点突破LED蓝绿白光芯片技术、高性能光机电软件一体化集成技术、玻丝灯封装技术、LED光引擎封装技术与智能照明技术。

  智能电网设备与产品。重点发展高压直流与交流输电设备及关键部件、智能化开关设备、智能电表、智能变压器、能源路由器等设备产品。加强用户需求侧管理,重点发展智能配电系统、数字化变电站、用户电价互动系统,实现电能节约和移峰填谷。积极突破分布式、储能、微电网等领域其他关键技术。

  以解决大气、水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装备、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与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装备,加快发展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装备。重点发展火电厂超低排放装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处理装备、锅炉烟气脱硫脱硝装备、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控设备、机动车尾气处理设备、大型电除尘设备、室内空气污染治理设备。重点支持水性涂料、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烟气脱硝催化剂等大气污染治理药剂材料研发。加快突破典型行业(家具、油漆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技术与装备成套解决技术、一体化催化裂化脱硝除尘技术、燃煤工业锅炉超低排放技术、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单塔双循环脱硫技术、超洁净排放除尘技术与燃煤烟气一体化处理装置技术等。

  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城市供水水质提标设备、污水提标改造及尾水再生利用设备、医用等高纯度供水高效膜分离设备、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设备、重金属废水超磁分离设备、高浓度有机农药废水处理设备等产品。重点支持新型脱氮药剂、微生物絮凝剂、重金属废水处理药剂等高效率低成本污水处理药剂研发。加快突破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大型膜法海水淡化系统集成、正渗透海水淡化、工业高盐废水脱盐、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受损水体修复及地下水污染修复、危险化学品事故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置等技术。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装备。重点发展生活垃圾和污泥处置利用装备、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装备、电渗透污泥脱水成套装备、土壤治理修复技术装备等产品。重点研发土壤修复剂、污染土壤原位稳定剂、异位固定剂等土壤污染修复药剂等相关药剂。加快突破回转窑处理生活垃圾技术、污泥干化焚烧技术、污泥新型高效厌氧处理技术与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土壤污染风险识别技术、土壤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复合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等。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重点发展精确度高、可靠性强的大气污染快速检测仪器、VOCs监测仪器、红外气体传感器、甲醛传感器、低功耗集成化激光PM2.5传感器、废水污水监测仪器、地下水检测仪器、土壤重金属检测仪器、噪音振动监测仪器、环境监测集成系统等。加快突破“互联网+环境监测”技术,水环境、大气环境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数据实时传输与快速分析技术等。

  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大力促进城市及产业废弃物资源化,积极发展再制造。

  深冷技术装备。把握天然气推广普及、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行业升级等契机,重点发展空气分离与液化、天然气石油分离与液化、边散零气井天然气处理与回收、化工厂尾气资源化利用、合成氨工厂合成气深冷净化精制、低温液体储运、低温废气废水处理等技术与装备。加快突破深冷净化技术、天然气回收装置技术、石化低温冷箱设计制造等技术。

  再生资源利用技术装备。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设备、钻采设备和军用装备等再制造技术装备,开发旧件拆解清洗、无损检测、装配、再制造品检测等技术和成套装备等。有序发展稀贵金属精细分离提纯、废旧轮胎再利用、废电池回收利用等技术装备。

  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尾矿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废旧沥青混合料、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装备。对电子废弃物等品种开展智能回收试点。

  水资源节约与利用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雨水资源化和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包括先进节水灌溉(喷灌、滴灌、微灌等)设备、小型生活污水多级移动床生物膜处理装备、移动式污水处理装置、反渗透膜元件及装置。

  以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PPP等商业模式创新为着力点,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

  节能服务业。重点培育做强一批节能服务企业,提高能源审计、节能诊断与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水平,为用能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方案设计、设备采购、融资、运营维护、人才培训、节能量审核、节能量交易、认证等全流程服务。积极推动公共建筑、学校、医院等离散耗能机构节能,提供照明、空调、水泵、地热利用等系统性节能技术和设计服务。

  环保服务业。重点发展集成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等服务的环保工程总包、综合环境服务商和细分领域的专业服务商。在城市污水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固体废弃物与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动污染治理市场化。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健康风险评价、污染损害评估、环境信用评价、环境审计、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

  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重点支持再制造工程技术研发、再生产品安全性检测、再制造产品的质量鉴定等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专业化公司利用表面修复、激光等技术为工矿企业设备的高值易损部件提供个性化再制造服务。加强支撑新型墙体材料、散装水泥应用的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杭州市信息经济优势,推动在线监测仪器设备、统计分析计算能力水平提升,推进“互联网+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互联网+节能。重点开展节能监测与控制系统等“互联网+节能”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加速突破工业流程优化、建筑节能、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耗能设备节能等技术。重点推进利用大数据开展用能诊断、能耗预测、设备预警、节能潜力挖掘等技术研发。积极推进智慧能源站、智慧节能建筑、智慧交通等集成技术研发与项目示范。

  互联网+环保。重点开展环境智慧监控集成系统、便携式在线传输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研发及制造,加快突破污染源精准锁定、污染预测预警等环保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推进智慧环保云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和地表水自动监测网络,建设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有效性审核。

  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开展资源循环利用中物联网、大数据信息采集、数据挖掘、流向监测等技术研究,支持智能回收、自动回收等新型回收设备和智能化、精细化分拣技术装备研发推广,推动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开展节能环保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建设一批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参与的科技创新平台,开展重大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创新技术示范应用。

  组织一批产业化专项工程,加快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以高效节能、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气体提纯分离液化、海水淡化等装备为重点领域,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集成化、成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大力培育具备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维护管理等节能环保工程总包能力的综合服务商。

  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鼓励科研有条件的科研人员技术创业,开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活动,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交易平台体系。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完善创新成果交易机制,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到2020年,培育节能环保综合服务商3家以上,10种节能环保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促进各类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实施中小企业培育“瞪羚计划”,配套建设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链。

  整合现有资源、分领域、分行业、分层次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龙头骨干企业。

  50亿元级企业。通过联合、收购、兼并等方式进行规模扩张和产业链延伸,或通过共同出资、股份换技术、并购、控股等多种方式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走集团化发展路径。“十三五”期间,打造2—3家50亿元以上企业,发展成为行业领先,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集团企业,提升本市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

  10亿元级企业。鼓励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支持一批科技水平较高、辐射带动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开拓省内外市场。“十三五”期间,打造20家10亿元以上企业,发展成为具有省内知名度的重点企业,强化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优势。

  上市公司。充分发挥本市资本运作经验优势,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新增上市公司2-3家。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打造一批效益显著、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强产业园区服务能力建设,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企业加速器、孵化器,推动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高效节能产品基地。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临安市等核心,重点发展高效照明产品、节能电机、高效锅炉、节能泵等节能产品。

  先进环保装备基地。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重点发展大气污染治理装备。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为核心,重点发展特种分离膜、海水淡化装备等水处理装备。以高新区(滨江)为核心,重点发展大气、水体、土壤、辐射等环境监测产品。

  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基地。以临安经济开发区、富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重点发展深冷技术装备。以桐庐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有序发展稀贵金属分离提纯装备。以富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德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有序发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装备。

  节能环保服务业基地。以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高新区(滨江)为核心,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

  加快推进标准化模块化制造模式与协同制造模式,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与绿色化制造模式。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与其他重点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链。

  借助杭州市信息产业优势,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对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以半导体照明产品制造、环境污染治理行业、资源循环利用行业为主要依托,在企业内部形成“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专用网络”的工业物联网系统,实现单机生产向连续化生产转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改善产品品质,减少用人、用水、用电量,降低工业三废排放量。在基础良好的企业实施离散制造、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管控等试点示范并应用推广。

  力争到2020年,节能环保行业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

  把握“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节能环保市场,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推动与国内节能环保产业发达地区合作交流,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培育节能环保消费观念,扩大节能环保产业的本地市场需求。

  全面推进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积极推进电机系统,鼓励企业使用高能效等级电机。推动能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强化地区和企业能源消耗监控与能量系统优化,提升数据分析能力。积极推动高效锅炉、高效板管式换热器、非晶合金系列变压器、余热余压利用、电能替代等节能装备核心零部件产业化生产项目,积极支持节能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加快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的LED照明产品,全市公共照明领域新建照明工程原则上应采用LED照明产品,鼓励使用LED照明产品对公共照明领域进行分期分批改造,全市公共领域推广LED照明产品100万盏以上,实现年节能量10万吨标准煤。

  继续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土壤治理等工程,强化企业污染治理主体责任,推动重点企业加大投入,采用先进环保工艺、技术和装备,提升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与市“治水办”、“大气办”的工作对接,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参与“五水共治”和大气治理。以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燃煤机组改造、VOC行业污染整治、机动车污染控制。加快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城镇中水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饮用水源保护。积极支持土壤污染修复工作,对重点地区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预警机制。加快污泥、餐饮废物、工业固废及危险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技术研发与工程项目落地。探索多污染协同处理技术,积极支持多污染协同处理示范项目。

  到2020年,全市水、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有所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建立由市经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城乡建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统计局等部门参加的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制订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健全产业统计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形成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的合力。

  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资节能环保企业。对新改扩建以及“零地技改”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在项目审批方面予以积极支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先进装备和产品目录制订工作,完善“首台套”风险补偿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重点探索重点污染行业、工业园区、公共环保基础设施运营的第三方委托治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鼓励重点用能企业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积极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交易体系建设。

  严格节能环保执法,严肃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等违规违法行为,营造健康有序市场环境。加强对节能环保标准、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核查。建立市场信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平台,支撑企业创新发展。

  将节能环保、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以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常识、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促进全民参与和全社会监督。